第三十三章 辽东-《我是阿斗,我不用人扶》
第(2/3)页
“是啊,陛下不喜,陛下喜欢明珠宝玉,喜欢庭台楼阁,我到哪里给他找去?他年纪小,本领差,也就罢了,谁的本领也不是天生地,学就是了。可是陛下怎么样?御极以来,上疏远太后,下别离群臣,自己关在房中,闭门造车,暗下决断。让荆州的是他,弃并州的是他,前些时悄没声的让人去杀东阿王的还是他。我真不知他是怎么想地。老弟啊,这些日子我一直气苦,却没有人可以说,把我憋坏了。若这样下去,我大魏天下,还能保得住么?”
卫觊吓得面色发白:“大人,您这是怎么了,陛下虽然年青,但是天性仁厚,当年连母鹿都舍不得射,当时我们都亲眼所见,如今……如今,这个,陛下虽然举止略有失当,但他却也是为大魏着想,大人何以如此悲观?”
陈群长叹一声:“那时陛下年青,人是会变的--或许我是老了,好多世事我都看不懂了。陛下,或许陛下当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。但是,我……罢了,我过些天,向陛下辞职回乡。”
“长文兄,你这样做又是何苦。陛下年幼,你我相劝便是,虽然陛下暗杀东阿王的举动有失王者之风,但兄长也不用如此做吧。”
陈群苦笑:“伯儒,你有所不知,不是我不能容陛下,实是陛下亦不能容我了。前日,我独自觐见陛下,打算将心中之话和盘托出,哪知道,未说几句,陛下便说我心向东阿王,非是纯臣。又说我先时曾随刘备,渭南又被季汉所擒,有什么资格来管此事。贤弟,先帝定下四名托孤之臣,司马懿在宛城引军,名虽魏臣,实同自立,此时我再离开。已是去了半数。陛下年纪既长,不愿再有人在旁指手划脚了,也在情理之中。罢了。我若辞呈,陛下肯定诏准。到时贤弟也不必帮我解说。我离开之后,你在陛下身边,要事事精心。邺城虽得自袁绍,却是我大魏起家之地,无论时局如何。万不可从迁都之议,河北在,则大魏不亡,河北若失,我大魏便不存了。”
卫觊面色凄苦,连声叹息。
时隔不久,陈群至仕反乡。曹睿任命原尚书仆射卫觊为尚书令,孙资、刘放为尚书仆射。朝中一日内连调几十个官员。一时间。朝中议论骤然停止,谁也不敢在当面指责陛下地作为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海上虽冷,但结冰却要迟一些,船行至辽东沓氏城,众人上岸。又换了车辆,经平郭、汶县、安市、新昌至襄平。
辽东是公孙恭的地盘儿,但眼下在名议上归顺了季汉。其实早在几年前渭南大战,公孙太守派去的人马全数被擒之后。公孙太守见识了季汉的实力,便开始悄悄与季汉相勾连,私下交往。但那时的交往都是虚的,彼此试探,并不诚心,直到季汉魏延、李昴、关凤等人在大漠召集诸部进行会盟,平定了大草原,把势力延伸到幽州之后。公孙恭才真正改弦异帜,转投季汉。
不过,关索等人送曹植,却没把这个书生送入襄平,而是送到了襄平附近地一个小山谷。此谷名叫芳洁谷,当世大儒管宁居所。管宁字幼安,是东汉北海朱虚(今山东临朐)人。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。他与王烈、邴原等避乱辽东。到辽东后。管宁只谈经典,不言政事。结庐于襄平附近的山谷中,使大批避难者前来投靠,不久便成村落。于是,他便开始“讲诗书,陈俎豆,饬威仪,明礼让,非学者不见”,对辽东尤其是襄平一带地学风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。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后,中原稍安,避难者多归故土,管宁仍安然没有归意。公孙康死后,因其弟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,管宁认为“废嫡立庶,下有异心,乱所由起”,遂决定携家眷浮海还乡。临行前,将公孙氏父子历年来所馈赠礼物如数奉还,以示高洁。此时,公孙恭却想自己准备投降季汉,管宁还乡必归曹魏,这等人才岂能让曹魏得去,当下快马拦阻。不肯放他。后来我得知此事,与公孙恭商议,愿以大秦(古罗马)明珠三百颗购管宁避居的山谷赠与管宁,并相约无论天下纷乱至何种程度,任何势力不得入谷,否则季汉与公孙氏并讨之。这个山谷本来就什么也没有,管宁等人在这里读书也不交税粮,反到是每年要给他们各种供给。此时听说季汉愿意用这样高的价格来换,公孙恭自然满口允诺。而管宁在辽东住了三十多年,与好朋友王烈、邴原并称“辽东三杰”,又有数不清的门人弟子,自然也不想离开,加上这些年曹魏也并不平静,战乱纷起,得此承诺后便留在了辽东。
我心知以曹植身份,肯定难为所用,故把他送来这个专心学术的世外小桃源,让他在这里好好过完下半辈子,也就对得起他了。至于让他帮我对付曹魏,我想,这位才子虽然一辈子受人打击,却还不会变节。李晟等人将曹植送到这里,才将一切讲明。曹植至此时也无可奈何,又兼得见管宁这个天下大儒,谷中多是隐士学者,自然比之活监狱地封地不知强上多少,而管宁也早知曹子建大名,自然善待于他。
管宁见到曹植,果然很是开心,但对李晟等人却极为无理,正眼都不肯看上一眼。李晟知他大儒脾气,却也不放在心下,向他施礼罢,将一切说清,说自己算不得学者,不配入芳洁谷,当下施礼分别。
关索有些生气:“这个管宁,对我们居然是这付样子,陛下花那么多明珠买地来送给他,就算不说远来是客,可咱们也算得地主,进谷又能如何?”
第(2/3)页